祝福的話

    請常唸“南無阿彌陀佛”。 雖然它是佛號,他也是咒王,有不能解決的事就請唸--“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 唸佛號會幫助你增長智慧。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如果有人向你說 “阿彌陀佛”,其實他是向你問好、祝福你!不要因為宗教的不同而曲解、誤解它。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打坐,讓蓮花靜靜開放


打坐只是坐在那裏,沒有任務,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打坐只是坐在那裏,其餘的一切都和打坐無關。倘若我們因為打坐而收穫了安寧、寧靜、祥和、愉悅等,那是多出來的,那是副產品,那是錦上添花。
打坐就是像一棵樹一樣,安靜地在那裏。打坐將身體變成一棵寧靜的樹。這棵樹到底開花不開花,開什麼花,結果不結果,結什麼果,那和樹沒關。樹的任務只是做它自己。我們打坐也是這樣。像一棵樹一樣地那裏,然後,看看這棵樹會獻出什麼。如果它開花了、結果了——你寧靜了、愉快了、開悟了……很好,接受那存在透過身體給你的。這是無為法的打坐。
有人將打坐變成了一種有為、一種努力,一種想征服或馴服什麼的戰鬥。如此一來,當你打坐,當你坐在那裏,你就變成了一個馴猴的人或一位牧童。當頭腦是猴,你變成了一位馴猴人;當妄心來了脾氣,牛勁十足,你就成了一位生疏的牧牛童。如此這般,你將自己所在的地方變成了演戲場或牧牛場。你將道場變成了別的什麼東西。那不再是道場。
當你的打坐度過了與自己抗爭與念頭、感受的鬥爭與遊戲想做點什麼的時期,你的打坐開始變得純淨。開始你打坐可能感覺比較枯燥或坐不住,但後來,打坐開始變得很美。它變成了一種很美、很純淨的湖面。當你打坐,你像一朵蓮花一樣靜靜地在那裏開放。詞的波紋,聲的漣漪,將變成它美麗的點綴。
當你感到打坐很美很純淨時,你打坐——你上坐,那似乎不再是上坐,而是入住淨土。當你入住淨土,你變成了淨土。在那裏,你以存在著。你沒有形體或你有無邊的形體,你像有覺知的虛空。睜開眼睛,這是一片非想非非想的世界;閉上眼,那就是光音天。進入耳識界,你是觀世音;回到同一覺性,你是佛陀。
打坐是把自己變回無為的方式。打坐是讓自己回到什麼都不是的體驗的旅行。打坐將身體變成一座墓碑,立在佛國裏。打坐讓你接近自己不生不滅的本性。打坐讓你認出,身體只是那無形無相佛身的一種象徵。打坐是,只是坐在那就認識佛陀、觀世音、文殊、普賢菩薩等聖人的過程。打坐創造當下的道場。當你開始打坐,道場立馬在你的坐下顯現。
打坐不一定坐著,站著也可以打坐。甚至走著、臥著,也可以打坐。當你熟悉打坐的品質,你可以以任何姿態、在任何情況下,進入打坐。打坐超越形式。當你就是打坐本身時,你將體會到什麼是如來禪,你將呈現佛的品質。當一切行住坐臥都是打坐時,如來佛誕生了。開始打坐,自斷妄念;後來打坐,自起正知;最後打坐,自成如如。
打坐是美好的,它能讓你領略恒淨的生命之光,它能讓你觸摸存在的實相。一切聖者沒有不打坐的,不管他們盤不盤腿或坐不坐鋪墊。打坐不是練習腿上的功夫。念起即覺叫散盤,覺察境界叫單盤,攝受根塵叫雙盤。正知法行小涅盤;如如不動大涅盤。打坐透過練心的功夫,達到達成無心的功夫。打坐為刪除它自己,當你領悟到如來無坐無不坐時,你到達了源頭,你成為了佛——你本來的樣子。
打坐是為和自己接軌的,當你接洽了自己,打坐消失了它自己。打坐是摩尼寶珠映照大千世界。打坐是如意珠安放在如來法座。當你打坐,你觀看到外洎山河大地,乃至身心,鹹皆妙明真心中物;當你打坐,你遇見了佛國;當你打坐,你讓自己的身心不著世間塵。打坐,讓真心放出它的光芒;打坐,讓沉睡的佛醒來看它自己一眼。
打坐讓一切變得美好。打坐將讓你變得越來越像”——安詳、寧靜、優雅、軟語、愛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打坐,讓蓮花靜靜的開放;打坐,讓淨土就在你的腳下。如果你能夠享受打坐,來吧,打坐就是禪藝,打坐就是朝拜佛陀。享受打坐!
—— 我們對生活恐懼,怕失去工作,怕傳統,怕鄰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評,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懼,一旦有了恐懼,便失去了智慧。      ——你是通過你的生活在學習,沒有任何特定的老師,每一件事都在教導你,你從所有的事物中學習,生活本身就是你的老師,你是在不停歇的學習狀態中的。      ——教育的意義是幫助你從孩提時代開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遠都做你自己。      ——自由並不在那些想把自己變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於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隨傳統、父母或上師,而是在每一個刹那瞭解你自己是什麼。      ——有智慧的心是會永不停止學習,永遠不下結論的。      ——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變得有智慧,這份想變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為最重要的是要去瞭解愚蠢是什麼。不論我怎麼嘗試去變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年長的人對那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就不該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的,他們應該製造一種氣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無懼地成長。      ——有一種更深的依賴必須要認識清楚,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你總是依賴別人給你快樂。      ——你的老師只能幫你準備參加考試,他們從不和你談生命的問題,而生命的問題卻是最重要的。      ——內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難多了。      ——生活中有一件不平凡的事,就是做個默默無聞的人,既沒有名,也不偉大,不是非常有學問,也不是驚人的改革者或革命家,只是一個無名氏。      ——所謂的知識份子就是有膚淺的小聰明的人,用各種辭藻和理論來討論人間的是是非非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人。      ——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愛的事,沒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須做的事之間交戰。因此生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其中有極大的喜悅。但是你必須在心理上不依靠任何人,任何環境,你的內部必須完全不爭執,你才可能真的愛你所做的事,也才可能有真正的生活。      ——大部分人都不快樂,他們不快樂,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愛。如果你與別人之間沒有隔閡,對於相識的人你只觀察而不批判,愛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跟環境奮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須要做到。因此平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瞭解並突破你的環境,從中你自然會得到平安,但是你如果以無條件接受環境的方式來求得平安,你會被催眠,既然這樣,你不如死掉。      ——你一旦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你就停止快樂了。      ——要得到內在美,你必須要放下一切,具有一種不被捆綁,沒有限制,防備或抵抗的感覺。      ——如果你的心能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保持單純,這才是素樸。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歲月中得到或變成什麼時,你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如果父母真的愛他們的孩子,他們會希望你活在沒有恐懼的世界裏,希望你是健康快樂的人,他們會在乎這個世界有沒有戰爭與貧窮,社會會不會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毀了,不論是什麼人,他們都能平等地關懷。如果父母真的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會在隔夜之間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一個沒有真正的世界。      ——我們都對別人有意見,我們說,他是好的,他是虛榮的,他是迷信的,我們與別人之間,永遠有意見的屏障,所以我們永遠看不到別人的真相。要永遠以清新的心去結識別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見,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為主的觀念。      ——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見,是唯一真正對美的了悟。在印度,你能更清楚地看見世界的縮影,我們希望被愛,卻不知道愛是什麼,我們不快樂,渴求真實的東西,我們轉向聖書,然後在語句中迷失與打轉。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你適應社會模式,相反,它是要幫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瞭解所有事物,然後從社會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傲慢的人,因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除非你受的是正確的教育,除非你有份天真的,不凡的信心,否則你不可避免地會被人同化,而且會在平庸中迷失。      ——你觀察你心智的障礙卻不去責難,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們,之中不尋常的超越行為就會帶領你抵達真理。      ——幫助你展露一切的才能就是學校的功用,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它根本就算不上是學校。      ——這種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牽引的整個過程,就可以稱為“命運”。      ——一個圓融的人,他的意識是自由的,但一個人圓融無礙時,他是沒有必要守規律的,園融意味著生命各個層面的統合。      ——順從,是沒有創造力的流露。      ——真正的合作不僅是協定共同完成一項計畫,也是懷著愉悅和一體的感受。這份感覺中,沒有執著的個人理念或個人的意見。      ——你不只是順從父母及社會希望你做的事,而是真的想通責任的意義是什麼,把真相看的非常清楚,並且在一生中堅持到底。你要明白,如果你護持父母只因為你認定那是你的責任,那麼你護持只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而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為其中並沒有愛。      ——生命是很奇怪的,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許多事情就會發身,一切都會如願。一旦你開始冒險,你的心及你的周遭就會發生變化,生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滿足你的願望。      ——社會並不想要那些靈敏、銳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為這種人不可能適應社會既有的模式,他們會粉碎舊有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為什麼你們所謂的教育總是鼓勵你們去模仿、跟隨與馴服。      ——如果有種心智,它沒有圍牆,也不被自己的擁有所拖累,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也不怕失去安全感的人,對這種心智而言,生命就是不尋常的,這種心智就是生命本身,因為生命是無所駐留的。      ——如果一個人說他什麼都知道了,那麼他已經是死人了,但是如果一個人認為他還不真正知道什麼,而一直在發現與瞭解,他不急於尋找終點,也不想達到什麼或變成什麼,這種人才是活生生的,這樣的人生就是真理。      ——我們並不愛神,如果我們真的愛上帝,就根本不會有崇拜這件事,我們崇拜神是因為我們懼怕它,我們的心中只有懼怕而沒有愛.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心沒有覺察的能力,不能瞭解內心微妙的活動,這樣的心才是庸懶的,無知的。      ——一個人如果能明白貪得無厭和野心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從其中抽離,這個人就是在不斷地革新,他的心智是博大精深而富有創造力的,因此就能像一粒投入止水中的石頭,造成一波波的浪潮,這些浪潮最後就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明。      ——一個人必須擁有解答問題的知識,但是他又必須超越於知識之外才能得到解答。      ——在你的一生中,不要接受任何一件事,你必須探索與研究,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它根本沒有止境,這種心是不會死的。      ——你是否可能沒有野心地活在這個世上,如果你能開始瞭解自己,不可以去改變而只是照著自己的本質活,那麼你就會開始蛻變.我認為一個人可以默默無聞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沒有名氣。野心和殘酷。如果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多麼重要,他可以活得非常快樂。這也是正確教育的一部分。      ——除非你的心中有愛,否則永遠不要和僵化的傳統以及社會抗爭,因為缺少了愛,你的抗爭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行為是出於愛,就會帶來不尋常的意義,就會充滿活力和美。      ——教書在任何層次上都不只是一份職業和工作而已,它是一種奉獻的行為。      ——一個真正的革新者,是能擺脫所有的誘導和觀念,並且不被社會的集體意願所纏繞的人,然而,你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幫助你成為如此的革新者,相反,它卻教導你去服從,或者把舊有的事物改變一下就算了。      ——我們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規範,而它真的是非常複雜。你知道,社會認為它必須控制或規範它的公民,必須根據某些宗教、社會、道德及經濟的模式來塑造人們的思想。      ——我們的困難就在於自己常覺得不如別人,因此就要奮力去變成某某人物,或是努力克服各種自相矛盾的欲望.但是請不要解釋為什麼人的心中充滿了掙扎,因為每個能思考的人都知道掙扎的原因在哪里,不外乎就是嫉妒、貪婪、野心和競爭,所以我們不必研讀心理學的書籍才能瞭解自己掙扎的原因,重要的是,我們不許弄清楚人心是否可以完全脫離掙扎。      ——當我們掙扎時,起因總是來自真實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間的衝突。      ——只要你還想得到安全感,也就是那些在婚姻、工作、地位、責任、理念、信仰以及與世界和神的關係中的安全感,你就有所恐懼。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懼。重要的是,你必須對這個過程覺察並且了若指掌。   擁有的東西不多並非就是生活樸素。生活樸素不但是要謀生之道正確,而且還要能夠從消遣、貪婪、佔有欲中解放出來。      單純既不是欲求更多,也不是披麻衣,脫離社會,讓自己只擁有少數幾樣也不是單純。單純的心不可少,但是如果心是用來自我擴張、自我滿足,那麼不論這滿足是追求上帝的滿足、追求知識的滿足,還是追求金錢、財富、地位的滿足,心都不可能單純。追求上帝的心並不單純,因為上帝只是它的投射。心只有在寧靜的時候才能夠體驗永恆。      不幸的是,我們早就跟著感官的價值隨波逐流。這種價值的重要早就淩駕於真正的價值。我們只要是追求感官的價值,不論這價值是觸摸、味覺、知覺,或是念頭的價值,外在的重要都會淩駕於內在。單單否定外在絕非對待內心之道。你可以否定外在,隱退到叢林或山洞裏面思考上帝。可是這否定的是外在的否定。雖是思考上帝,這思考依舊是感官的,因為意念就是感官的。不管什麼價值,只要是建立在感官上面,都會製造混亂。      如果我一直接受野心的驅使,一直想在工作中達成某種目標,成為什麼人物,有所成就,那麼我又怎麼會熱愛我做的事情?藝術家如果只關心名聲是否偉大,總愛和他人比較,野心是否順遂,就不再是藝術家。他和別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技師而已。這就表示說真的熱愛一件事情,就必須完全沒有野心,完全沒有博得社會承認的欲望。你如果熱愛一件事情,就不會牽掛它。我們的心就不會縱容我們去追求什麼事情,去爭取比別人強了。這時一切的比較、競爭、成功的追求、欲望的滿足就全部止息。      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動,永遠在追尋、探索、推進、溢出河堤,鑽進每一條縫。但是你們知道,我們的心不容許這種事情發生。我們認為這種不久、不安的狀態對生命很危險,所以就在自己身邊建了一道牆:傳統、教會、政治或社會倫理的牆。家庭、名聲、財產,所有這一切都在牆內,都遠離生命。生命是動的、無常的、不停地想滲透,穿透這一道牆。因為牆裏面有的只有混亂、痛苦。牆內的各種神,都是假神。他們的教條毫無意義,因為生命超越了他們的教條。心中沒有圍牆、沒有立足點、沒有障礙、沒有休止符,完全隨著生命在動,每時每刻都在推進、探索、爆發。只有這樣,心才會快樂、日久彌新,因為這樣的心一直在創造。      我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面。我們分別種種的生活層次。我們分別白色、藍色,分別這一朵花、那一種花,分別喜歡、不喜歡,分別種種觀念、信仰,接受這個,丟棄那個。我們的心理結構就是建立在這種分別的過程上面,一直在選擇、分別、拋棄、接受、拒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用力掙扎。這裏面從來沒有直接的瞭解,有的只是一直累積“分別”的能力,建立在記憶、知識上面的能力,並且因為一直在分別,所以一直在用力,導致我們的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掙扎。從一種意識形態、公式、欲望轉向另一種意識形態、公式、欲望。我們的心就在這個“變”,這個掙扎的過程中敗壞了。這種敗壞,本質就在於分別。不過分別卻激發了野心。只要我們有意識的追求某種東西,想變成某種東西,那就是野心,就是追求結果。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卻另外有一種能量、一股力量。這一股力量是一種沒有累積過程、沒有“我”這個背景、沒有自己的動力,這就是創造之道。不瞭解這種創造之道,未曾實際體驗這種創造之道,我們就會生活愚昧,就會變成一連串的衝突,其中毫無創造可言,毫無快樂可言。但是如果我們因為開放、領會、聆聽“野心”這個真相,不是捨棄野心,而是瞭解野心,瞭解了這個創造之道,我們或許從此就發現創造力。這創造力之間有的是不斷的展現,不是展現自我滿足,而是展現不受“我”束縛的能量   觀察者經由透過意象與結論,製造了時空感,因此,他便和所觀之物產生了分裂。觀察者本身就是時空與距離的製造者,所以問題在於,他能否‘無我’地觀察實相?!
各類所謂的通靈經驗,只不過是人類接受了傳統的暗示和以往的習性所策動,而投射出來的念相。
當你的心不再被形象、儀式、信仰、符號、言詞及所有的恐懼佔據時,你的所見就是真實、永恆、不受時間限制的東西。你可以稱他為上帝或實相。但實現它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領悟力以及堅忍力,只有那些真心想探索何謂宗教,並日夜追根究底的人才能知道。只有當你的心對一切所謂的宗教產生革新時,你才能找到真相!
你有沒有思考過經驗是什麽?它難道不是你面對挑戰時的反應嗎?當你遇到挑戰或刺激時,你總是根據自身的制約,根據自身所受教育、文化、宗教、社會及經濟背景而反應的。如果你不從這些背景中抽離,那麼當你面對挑戰時的反應只會加強或減輕原有的背景。因此你從未真正自由地探索、發掘和瞭解什麼是真相。
經驗不能使人自由,透過經驗而學習,只是根據個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來的新模子而已,這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
理想並非是實際之物,它只是一種你認為“應該”的情形,它存在于未來之中。而我現在想說:把理想忘掉!覺察你的本來面目,不要追求你認為“應該”的樣子,而要瞭解“真實”的自己。在瞭解自我中,會開始自然的蛻變。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變成理想的形象,這其中是沒有任何變化可言的,只不過是包裝改變而已。它只是在追求一種自我投射,延遲對“真我”的瞭解。
當你問一個問題時,重要的是要親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而非只是接受別人所說的話。
我們希望被愛,卻不知道愛是什麽,我們不快樂,我們渴求真實,於是我們轉向聖書,在語句中迷失。不論在任何地方,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下,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罷了。
一旦你依賴某人或某個觀念來激勵自己,你必定會產生恐懼,因此這根本不是真的激勵。萬事都能激勵人!葉片的落下、鳥兒的死亡,人們的行為舉止。如果你注意這一切,你就一直在學習。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靈,從觀察、掙扎、快樂與眼淚中學習。
你害怕接納自己,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是你為何順應社會、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瞭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後從接納自己開始。
想變成某種人物的過程,其中潛藏著嫉妒,意味著對自況的不滿。其實我們應該瞭解自我是什麼,在瞭解的過程中,統合就產生了。自我矛盾會因為對自我的瞭解而得到化解。
當我們有一種感覺時,我們總是喜歡為它命名,我們說它是愉快或痛苦的。但你可曾想過,如果你不命名會怎樣?試試看,下一次生氣時,不要為它命名,只要覺察那份感覺而不給名稱,然後看看會怎樣。
我們空虛、無聊、悲哀,在心理上我們都是乞丐,不斷追求別人或別的事物來彌補自身不足,來給我們希望,來支持我們,這就是我們把一件極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醜陋的原因。
什麼是不實際?請仔細想想。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教書方式、以及永不休止的戰爭……你能說這一切實際嗎?野心和貪婪是實際的嗎?一個建立在貪婪和獲取上的社會,永遠脫離不了戰爭、衝突和痛苦,這些是否實際呢?愛才是世上最實際的事。愛、沒有野心、不被別人的話語影響而能獨立思考……這一切都非常實際。能夠愛就是最實際的事!
一旦我們開始瞭解自己——不僅在意識上瞭解,而是連自我的每個隱藏部位都瞭解,我們就寧靜了。以強迫方式安靜下來的心,事實上並不安靜。這種心是停滯的,不是能夠創造性的接受事物的心。靜心需要不斷的關注,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意念、每一絲情感。這些都在揭露我們表面的或隱藏的存在狀況。但是這太辛苦了,所以我們就逃避到種種安適而騙人的把戲裏,以為那才是靜心。   有的東西不多並非就是生活樸素。生活樸素不但是要謀生之道正確,而且還要能夠從消遣、貪婪、佔有欲中解放出來。      單純既不是欲求更多,也不是披麻衣,脫離社會,讓自己只擁有少數幾樣也不是單純。單純的心不可少,但是如果心是用來自我擴張、自我滿足,那麼不論這滿足是追求上帝的滿足、追求知識的滿足,還是追求金錢、財富、地位的滿足,心都不可能單純。追求上帝的心並不單純,因為上帝只是它的投射。心只有在寧靜的時候才能夠體驗永恆。      不幸的是,我們早就跟著感官的價值隨波逐流。這種價值的重要早就淩駕於真正的價值。我們只要是追求感官的價值,不論這價值是觸摸、味覺、知覺,或是念頭的價值,外在的重要都會淩駕於內在。單單否定外在絕非對待內心之道。你可以否定外在,隱退到叢林或山洞裏面思考上帝。可是這否定的是外在的否定。雖是思考上帝,這思考依舊是感官的,因為意念就是感官的。不管什麼價值,只要是建立在感官上面,都會製造混亂。      如果我一直接受野心的驅使,一直想在工作中達成某種目標,成為什麼人物,有所成就,那麼我又怎麼會熱愛我做的事情?藝術家如果只關心名聲是否偉大,總愛和他人比較,野心是否順遂,就不再是藝術家。他和別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技師而已。這就表示說真的熱愛一件事情,就必須完全沒有野心,完全沒有博得社會承認的欲望。你如果熱愛一件事情,就不會牽掛它。我們的心就不會縱容我們去追求什麼事情,去爭取比別人強了。這時一切的比較、競爭、成功的追求、欲望的滿足就全部止息。      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動,永遠在追尋、探索、推進、溢出河堤,鑽進每一條縫。但是你們知道,我們的心不容許這種事情發生。我們認為這種不久、不安的狀態對生命很危險,所以就在自己身邊建了一道牆:傳統、教會、政治或社會倫理的牆。家庭、名聲、財產,所有這一切都在牆內,都遠離生命。生命是動的、無常的、不停地想滲透,穿透這一道牆。因為牆裏面有的只有混亂、痛苦。牆內的各種神,都是假神。他們的教條毫無意義,因為生命超越了他們的教條。心中沒有圍牆、沒有立足點、沒有障礙、沒有休止符,完全隨著生命在動,每時每刻都在推進、探索、爆發。只有這樣,心才會快樂、日久彌新,因為這樣的心一直在創造。      我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面。我們分別種種的生活層次。我們分別白色、藍色,分別這一朵花、那一種花,分別喜歡、不喜歡,分別種種觀念、信仰,接受這個,丟棄那個。我們的心理結構就是建立在這種分別的過程上面,一直在選擇、分別、拋棄、接受、拒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用力掙扎。這裏面從來沒有直接的瞭解,有的只是一直累積“分別”的能力,建立在記憶、知識上面的能力,並且因為一直在分別,所以一直在用力,導致我們的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掙扎。從一種意識形態、公式、欲望轉向另一種意識形態、公式、欲望。我們的心就在這個“變”,這個掙扎的過程中敗壞了。這種敗壞,本質就在於分別。不過分別卻激發了野心。只要我們有意識的追求某種東西,想變成某種東西,那就是野心,就是追求結果。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卻另外有一種能量、一股力量。這一股力量是一種沒有累積過程、沒有“我”這個背景、沒有自己的動力,這就是創造之道。不瞭解這種創造之道,未曾實際體驗這種創造之道,我們就會生活愚昧,就會變成一連串的衝突,其中毫無創造可言,毫無快樂可言。但是如果我們因為開放、領會、聆聽“野心”這個真相,不是捨棄野心,而是瞭解野心,瞭解了這個創造之道,我們或許從此就發現創造力。這創造力之間有的是不斷的展現,不是展現自我滿足,而是展現不受“我”束縛的能量   “我主張真理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或法門而達到它。我絕對堅持這個觀點。既然真理是無限的,沒有任何束縛而又無路可循,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利強迫人們專走特定的一條路。如果你瞭解了這點,你就會發現信仰根本無法組織化。信仰純屬個人之事,你不能也不應該使它組織化,如果你這麼做,真理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同時也變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暫時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的玩物。真理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通過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過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不願意屬於任何宗教組織,請你們務必諒解這點。再一次地,我堅持主張沒有任何宗教組織能引領人們見到真理,如果為了這個目的而成立人為組織,必定造成人們的依賴、軟弱和束縛,既阻礙他們的成長,也使他們殘缺不全。個人的特色一被抹殺,便無法見到那無限的真理了,這就是為什麼我身為社長卻又解散它的原因。我這麼做完全是自動自發的,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影響。   
世界導師重現這件事沒什麼了不得,所以我不需要任何追隨者。一旦追隨某個人,你就不再追隨真理。我不管你們有沒有聽懂我的話,我既然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就要毫不動搖地貫徹到底。我真正關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人類得到解脫。我要把他們從所有的牢籠和恐懼之中解放出來,因此不再建立任何新的宗教、教會、理論或新的哲學。你們可能會問我,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在世界巡迴演說,讓我告訴你為什麼:因為我不想要任何追隨者,任何與眾不同的門徒。人類是多麼喜愛與眾不同啊!他們竭盡所能標新立異,我絕不鼓勵這種可笑的行為,無論在天上或地上我都沒有門徒。
如同我曾經說過的,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人類都能得到解脫,幫助他們掙脫所有的局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證悟自性。    因為我已經脫離束縛,完整地獲得自由,因此我希望那些想瞭解我的人也能獲得自由,而不是追隨我,把我關在籠子裏,變成一個新的教主。他們應該解脫所有的恐懼,包括宗教的恐懼、贖罪的恐懼、得不到愛的恐懼、死亡的恐懼以及存在的恐懼。畫家畫畫是因為他喜歡做這件事,在這件事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榮耀與幸福,我做這件事也是如此,並不是因為我想從別人身上獲取什麼。    你們所有的人都想依賴別人獲得快樂,獲得最終的解脫。你們已經等了我十八年,我現在終於有機會告訴你們必須把權威放在一邊,向你們的內心觀照,才能獲得證悟、光榮和純淨,你們卻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聽我的話。也許極少數 一兩 個人聽進去了。    真理不近不遠,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教育不是到21歲就停止了,一直到死你都在學習。人生就像一條河,它永遠都是流動不息的。它是活生生的。有的人只抓住河流的一段,卻自認瞭解了全部,其實他抓住的只是一潭死水。如果我們不能隨著河水同行,我們就會被遺棄。我們能不能觀察河水的流動?觀察岸上所發生的事?我們能不能瞭解、面對人生    假如我們能認清昨日已遠而今日又是嶄新的一天,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一定會截然不同。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不再觀察這些變化,我們就看不到事物的新意了。      
我們說的佛這個字就是覺者,他對自己分分秒秒內在發生的狀態都很清楚,沒有一個念頭不清楚,沒有一個動機不清楚,沒有一個情緒不清楚,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就是覺醒,這個覺醒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關鍵點,一個人可以清醒的認識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否則我們好像是自己在作主,其實一點都作不了主。    從內在世界的探索和發現,跟層層的深化——不是提升,事實上就是放下,要放下一切錯誤的認同,錯誤的攀緣活動,把這些東西放下之後,我們可以回歸到每個人的本來面目,這時候我們的價值才會提升到最高,每個人的圓滿性才會充分的活出來      盲信和抱著教條不放的人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冥想的領域,逍遙自在才是冥想的首要條件,而它意味著徹底放下社會的假道德與價值標準。這便是冥想的起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