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對高血壓流行規律的探討——
(1)高血壓患病率與年齡成正比。前文已論。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於男性,更年期後高於男性。女性更年期之前每月月經流失血液,血量減少血壓降低,沖抵了高血壓的顯現;並不說明沒“瘀堵”,也不說明沒有高血壓。是因為血總量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沒能力多為心臟供血,也就形不成“自救行為”。所以更年期之前女性的高血壓界定標準要低,不能和其它高血壓一樣界定和判斷。
(3)地理分佈差異。高緯度(高海拔)地區,造成血壓高有兩個原因:一是缺氧,二是寒冷。海拔高,空氣裡含氧量低,人體為了滿足供氧,就要相應升高一部分血壓。寒冷因素前文已論,寒冷影響的是體表“微循環”或“末梢循環”。這個因素還造成一個流行規律,前人沒有發現,就是舒張壓(低壓)過高,將在下文“特徵高血壓”裡詳細論述。
(4)同一人群有季節差異,冬季患病率高於夏季。氣溫越高代謝越好,血液循環越好,“瘀堵”越輕。
(5)與飲食習慣有關。人均鹽和飽和脂肪攝入越高,平均血壓水平越高。經常大量飲酒者血壓水平高於不飲或少飲者。高血壓是生活習慣病,而飲食習慣占生活習慣的主要成份,古話說“病從口入”,就是這個道理。關於飲酒,“少喝為酒、多喝為藥”,藥是什麼?“毒”。所以提倡“限酒”很對,大家都可以做個試驗,看了結果,不怕死的才會再喝大酒。把身體瀉出來的“瘀血”,放在白酒裡面浸泡半小時,會形成一塊象皮筋一樣的膠質,用鑷子夾起來不斷,晾乾後像石頭一樣硬。
(6)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經濟文化落後的未“開化”地區很少有高血壓,經濟文化越發達,人均血壓水平越高。其實這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體力勞動促進血液循環,不宜造成“瘀堵”。腦力勞動吃得好動得少,領導幹部和大老闆得高血壓的是不是多?
(7)患病率與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壓力呈正相關,與體力活動水平呈負相關。關於肥胖導致高血壓,前面已經說了一個原因,胖人對脊椎的擠壓變異因素。需要說明的另一個原因是,胖人的營養需求線擴大擴長,特別是解決對“末梢循環”的營養供應,身體需要增加血壓。
如果胖人的血壓在一般人的正常水平,反而說明身體不正常。又因為心臟屬於“小馬拉大車”——超負荷運轉,根本無力產生 “自救行為” 。所以胖人的高血壓界定標準應該提高,當然是在檢查心腦血管循環沒有異常前提下,因此胖人的高血壓判定和防治更要因人而異。
(8)高血壓有一定的遺傳基礎。直系親屬(尤其是父母及親生子女之間)血壓有明顯相關。不同種族和民族之間血壓有一定的群體差異。這個結論牽強:(1)高血壓是後天病,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長。(2)遺傳是生殖基因攜帶,父母在生孩子的時候還沒患高血壓,哪來的高血壓基因?誰又能確切描述染色體中哪個基因鏈含有高血壓變異因子?所以說不準的不能隨便說。
這種說法很容易對高血壓病人誤導,很多人認為是遺傳的,防治的信心就會消極。家族中存在高血壓的多數致病危險因子(比方大人吃咸孩子也學得好吃咸等),也就是說,一家人的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同之處,就容易得相同的病。現代人用空調的多了,患高血壓的就多了,這就是所謂的“遺傳”。
(9)妊娠高血壓。孕婦並不都發生“妊娠高血壓”,有的有,有的沒有。所以唯一的原因就是某種胎位對腹腔血管叢的“擠壓”造成“循環不通暢”,“大肚子”胖人坐低座位久了,血壓就會升高也是這個道理。
再看看對靶器官損害的探討——
尋找靶器官的損害,視角偏重於血壓對心腦血管的危害判斷上。這恐怕是犯了一個思維性錯誤,因果倒置。也就是說,目前的研究思路:高血壓是兇手,靶器官損害是受害者。高血壓是“因”,受害靶器官是“果”。
其實原來的研究達到這一步,已經接近了發現高血壓成因的“蛛絲馬跡”,只是我們沒換個角度思考。既然臨床及研究已經發現了很多靶器官損害,這說明它們肯定存在着因果關係。但誰是因?誰是果?那就天壤之別了。其實這些“靶器官損害”與高血壓的因果關係確實存在着混淆,如果詳加甄別,無疑是柳暗花明。
如果我們把靶器官看做“因”,把高血壓看作“果”,這不就找到高血壓的具體成因了嗎?在已明確的“靶器官損害”中,像“腦出血”、“心室肥大”、“心率過速”等,是高血壓本身造成的“繼發性損害”。
但像“冠脈病”、“肺栓塞”、“心肌缺血”等,血壓越高對它們越有利,這種情況顯然高血壓不是“因”而是“果”。比方“肺栓塞”,肺動脈的壓力就會增高,這種情況導致的血壓高,我們可以叫“肺源性高血壓”。這種情況不是“左心室”肥大,而是“右心室”肺大,就是右心室打出來的血液遇到阻力向回返把“右心室”憋肥大了,這也就反過來近一步驗證了“擠、壓、瘀、堵”論。
既然講因果關係,那麼從對“靶器官損害”研究就又帶出來一個問題,這就是“繼發性高血壓”,也就是已找到具體原因的高血壓。那麼把高血壓劃分成兩類:“繼發性高血壓”和“原發性高血壓”,顯然又犯了一個邏輯性的錯誤。
矛盾的是,怎樣理解其劃分的意義?是“有具體原因和無具體原因” 還是“已探明具體原因和未探明具體原因”?(1)如果按“原發”字義理解,是沒具體原因嗎?但目前全世界都在找,實際上也是有原因,任何問題都有“因”和“果”,任何現象發生都不會無緣無故。
這樣,事實上又對絶大多數病人形成了誤導,原發性高血壓“終生不癒論”及“終生服藥論”怎麼解釋?(2)如果按“有具體原因未探明”理解,那麼這個“原發性”用詞不當,不貼切。這樣劃分就不能自圓其說,課題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想不到的後人可以想出來,想錯的後人可以給糾正,頂多是讓後人多走點彎路。但是犯這樣的超級“失誤”會令後人笑掉大牙。
其實,在現已發現的“繼發性高血壓”中,都能找到“擠、壓、瘀、堵”論的症狀。像“腎源性高血壓”,說明“擠、壓、瘀、堵”在腎血管。而所謂“原發性高血壓”,只不過是暫時找不到“擠、壓、瘀、堵”在哪裡。
一是說這些跡象已經顯現了“擠、壓、瘀、堵”論的端倪,只是我們沒有進一步深入。二是不應該按“原發性與繼發性”劃分,所有高血壓都是“繼發性高血壓”。按照“擠、壓、瘀、堵”論,都能找到確切的答案。我們應該按“已知原因高血壓”,“未知原因高血壓”來劃分,這從下面對高血壓的進一步認識中將更為具體。
對“特徵高血壓”的思索與探討——
什麼是“特徵高血壓”呢?就是不同高血壓患者的具體特徵。現行對高血壓風險程度預後的分類為三級,儘管有很大的警示意義,但對具體防範的指導性尚顯不足。有的高壓180沒什麼感覺,也可能不出危險,而有的120沒事130就難受得受不了,也可能突發高危險情。
這就是不同特徵的不同區別,這就要具體原因具體對待。而進一步劃分特徵高血壓,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討不同特徵對不同靶向攻擊目標及風險預後的深化。不過對各種風險預後是針對比較嚴重的、常見的、危及生命的心腦血管病的描述,主要是給康友及同仁點啟一個思考判斷的思路。
一,單純收縮壓高(高壓高)。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情況呢?或者說這種情況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知道,血壓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心臟的“泵力”,那麼離心臟越近的動脈血管壓力就會越大。所以離心臟越近的動脈血管受“擠壓”不通暢,收縮壓(高壓)就會越高。也就是說“高壓高”的原因,在於動脈血管被“擠壓”。
怎麼驗證呢?用繩子紮住或用力壓住一條胳膊的肘關節處的動脈網,等幾分鐘胳膊有麻、脹、木等感覺時,測量另一個胳膊的血壓,高壓升的多而且明顯。這時再測量被綁紮胳膊的腕壓,血壓則降低。單純收縮期高壓高,就會造成(脈)壓差大。
高壓高有什麼風險預後呢?(1)如果一條胳膊血壓高,另一條胳膊血壓不高,就是前文提到的情況。那麼可能堵在頸肩或者鎖骨下動脈,有一側胳膊就會感覺麻、疼、皺,重者胳膊伸不直,風險預後:(偏)頭疼、耳鳴、腦溢血。(2)如果堵在頸椎,那麼頭部就會供血不足,感覺是頭暈、耳鳴、噁心、嘔吐、失眠、記憶減退等。
風險預後:腦血栓、面癱、痴呆、腦萎縮、脫髮、聽力下降、視力下降等腦缺血併發症。(3)如果堵在肺動脈或者冠脈,那麼就會感覺胸悶、氣短、心慌、心絞痛等,風險預後:心率過緩及二連律、三連率,肺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二,單純舒張壓高(低壓高)。在舒張期,血壓高低主要決定於兩個因素:血管的總容量和血管裡的總血量。隨着毛細血管的瘀堵及小靜脈血管的栓塞,血管總容量逐漸縮小,低壓也就慢慢升高,所以低壓高在於靜脈血管的“瘀堵”。
怎麼驗證呢?在全身特別是胳膊或者背部查找僵硬、粘連的肌肉,輕者按摩,重者刮痧,再重者“瀉瘀血”,血壓就會下來,低壓降得幅度大而高壓降得幅度小。這也是降壓藥降高壓效果明顯,而降低壓效果不明顯的原因。低壓高有什麼風險預後呢?
(1)如果堵在頸椎部位,那麼頭部回血不暢,在後腦枕葉部位有“瘀血沉澱增生”。就是前面講的橫溝、豎溝,脖子粗大、有肉猴,感覺是頭皮厚(水腫)、頭緊、(偏)頭疼、頭脹,風險預後:腦溢血、腦瘤、腦栓塞等。
(2)如果堵在胸椎,偶有馱背現象,也就是體位性高血壓的一種。一般在早晨起床時血壓高,有的坐著高躺下不高,而有的躺着不高坐著高。背部有肌肉僵硬、結節、膿癤、“肉猴”,有胸悶、氣短、心絞痛等感覺,特別是腋下有“肉猴”,伴有血糖高。風險預後:肺栓塞、冠脈栓塞、糖尿病、心肌梗死。
(3)如果堵在腰椎,有腰椎變形現象,也是體位高血壓的一種。腰疼、發沉、發涼,有皮厚、毛孔粗、膿癤,特別是在五節腰椎左右有增生,用手按摸就像肉瘤一樣的鈣化腫塊,壓迫坐骨神經。一般從腰到腿後側(膀胱經)疼,蹲下起來困難,婦女還有從腰到腿外側(膽經)疼。風險預後:下肢靜脈曲張、腎病、子宮肌瘤、半身不遂。
三, “非勺型”高血壓(晚上高)。除了胸椎、腰椎“瘀、堵“與“非勺型高血壓”有關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尿瀦留”(尿頻、尿急、尿不盡)。那麼膀胱膨脹就會擠壓血管,白天隨憋隨尿,不存在這個情況。到晚上特別是冬天能憋儘量憋,所以晚上血壓高。
怎麼判斷是否“尿瀦留”呢?有的人排不空會有感覺,沒感覺的可以實驗:膀胱的容量是350——500毫升,一次排尿量低於300毫升或者更少就會是排不盡。怎麼驗證血壓變化呢?晚上起夜排尿之前先量一次血壓,等尿完再量一次就會發現血壓降低了。風險預後:這種情況很矛盾,“高壓事件”和“低壓事件”都可能發生。
如果不吃藥,第二天早晨血壓升高可能突發“高壓事件”(腦溢血),如果晚上吃降壓藥,再趕上“生理血壓”低峰,又可能突發“低壓事件”(腦血栓或者心肌梗死)。其實,不僅僅是“非勺形”高血壓,所有高血壓也是這樣,依賴藥物降壓都是有利也有弊。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接下來對這個問題進一步探討。
五,防治高血壓——生死抉擇
為什麼要用“生死抉擇”來形容高血壓的防治呢?因為它是號稱第一殺手的現代流行病。真的就像一個魔鬼,不僅讓人天天煩惱痛苦,而且讓我們防不勝防,稍有不慎“一命烏乎”。
其實,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突發事件”的發生。所以對防治的認識和採取的措施是關鍵,措施得當“無妨大礙”,措施不當“在劫難逃”。所以用“生死抉擇”一點兒也不誇張,路選對了就能“生”,路走錯了就是“死”。
(一)先看高血壓併發症的探討——
嚴格的講,高血壓的併發症來自兩個方面:
(1)高血壓本身造成的併發症。上文已經講了,多項“靶向器官損害”並不全是高血壓引起的“高血壓繼發症”。其中,高血壓本身造成的併發症主要有:腦出血、心率過速、心室肥厚等。高血壓的第一個併發症是“心室肥厚”,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室為肺動脈和主動脈供血,因為血液循環的阻力超過了原來的正常阻力,為了衝破阻力心臟就要加快加勁。泵出來的血液受到阻力反過來又加大了反流力,久而久之把心室“憋”大了。如果左心室肥大,說明是主動脈循環障礙。如果右心室肥大,說明是肺動脈循環障礙。
(2)其餘大都是因為藥物降壓造成的併發症。降壓藥物的併發症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對脾胃、心腦、肝腎的“毒”作用,我們都知道懷孕不能吃藥,怕藥的毒性大,對胎兒不好。可是正常人吃藥,毒性就小了嗎?對胎兒能造成傷害,對身體其它地方就沒傷害了嗎?其次是尚沒被警覺的“副”作用,盲目抗壓的反作用。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高血壓是人體的“應答血壓”,是人體的自救行為。吃藥把血壓是降下來了,但是把身體的“自救行為”給破壞了。身體在加油門,吃藥卻是踩剎車,真正的問題沒解決,還會引發其它副作用。血壓高的部位給降下來了,但血壓低的部位卻降得更低。所以高血壓造成的各種不適感覺並沒有減輕,甚至是加重,像耳鳴、頭疼、頭沉、頭暈、局部沒勁等。因為這些情況是因為血壓低造成的,應該升高血壓才減輕症狀,所以全身整體狀況會越來越差。
(二)再看降壓藥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1)吃降壓藥不等於“治療高血壓”,只是控制高血壓。很多人認為吃降壓藥是治療,越吃對高血壓越好。錯了,吃降壓藥對高血壓的好轉一點兒幫助也沒有,而是越來越重,慢慢加大服藥量就說明這一點。
(2)高血壓是“未明原因”病症,就是“糊塗病”。 找不到具體病因,治本就無從下手,就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有降壓藥都不是“靶向治療”,也不是“功能修復”,這又是“糊塗治”。所以現行的高血壓防治,是“糊塗病糊塗治”。
(3)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那麼吃降壓藥是否就真的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不盡然,也值得探討。高血壓對心腦血管有三大危險:一是腦卒中,二是心肌梗死,而腦卒中又分“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問題來了,這三大危險是在血壓“高”和“低”完全相反的狀態下出現的結果。
其一,“腦血栓”和“心肌梗死”是“低壓事件”。我們都知道晚上最好不吃降壓藥,因為晚上血壓處於低峰,如果吃藥很容易“低上加低”,誘發“腦血栓”和“心肌梗死”。很多人睡覺“睡過去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降壓對“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突發事件不是減少而是增多。我們看看身邊常常出事的病人,是不是發生這兩大危險的多?他們就像“好孩子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一樣”,天天按點吃、按量吃,可他們仍然“難逃惡運”。為什麼?我們不應該“琢磨琢磨”嗎?
其二,血壓越高越容易造成“腦溢血”,這也不盡然。因為也有兩種情況:如果堵在頸靜脈上(血壓上的快下的慢),那麼越高越容易突發“腦溢血”。但是如果堵在頸動脈上呢(上的慢)? 血壓越高說明腦缺血越嚴重,流速越慢越容易形成“栓塞”。一樣的道理,越吃藥也就越增加“腦血栓”、“腦萎縮”、“腦瘤”、“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等。
(4)再看降壓藥物的原理:降壓藥的作用原理是借助調控身體的其它功能,達到“間接降壓“的目的,並不是調理或修復身體本身自有的降壓功能,這無疑是“飲鳩止渴”。利尿劑的原理是減少血液裡的水份,就像用鹽醃鹹菜“攝水份”一樣,也就是縮小血液的總容量。血壓高是因為血液裡的水份多嗎?
現代人的血液本來就粘稠,“粘上加粘”不更容易形成“血栓”嗎?β-阻滯劑,主要作用就是降低心率,讓心臟跳得慢。心臟的快慢是根據自身的需要而靈活機動的,心臟越慢越增加“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可能。心臟是什麼器官,是全身的動力中樞,牽一髮而動全身。鈣拮抗劑,各個部位的鈣密度是根據身體的需要而自行調配進出的。
高血壓是因為鈣游離嗎?強行人為調配,身體不會亂套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等,不是抑制就是阻滯,道理也是一樣,都是以犧牲身體其它正常功能和人體正常平衡為代價。而且代價相當大,甚至對身體各系統的傷害可以說是 “得不償失”。
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吃降壓藥的人幾乎都“陽萎”,性功能下降甚至衰竭。陰莖“勃起”是充血過程,吃了降壓藥供血減少就硬不起來,硬不大會兒。我們都知道,“偉哥”藥原來是治療心臟病的,在臨床卻發現可提高性功能,又成了非常知名的“性藥”。什麼原因呢?
降壓藥是把身體的正常供血量給降低,而吃了偉哥增加了身體的供血,所以性功能又“奇怪”地好轉了。那麼,降壓藥干擾的只是性功能嗎?身體其它功能呢?如果我們細心體會,就會發現很多類似問題存在。
這就是藥物對身體的“胡亂干擾”,這裡只是給大家提個醒,藥物的毒副作用不僅僅是臨床發現的這些。所以藥物降壓在防止心腦血管病上,全要看患者的具體情況,到底是哪裡不通暢?而“千人一方”、“萬人一藥”嚴重背離了“對症下藥”的醫學宗旨。對有的患者是功,對有的患者卻是過,並不全是利,甚至“弊大於利”。
現行的高血壓治療思路和辦法,顯然是給身體幫了很多“倒忙”。本來在自救的過程中起碼還能衝掉一些沉澱,起碼能延緩“瘀、堵”的加重。而人為的藥物降壓,不但原來的“阻力”不能衝破,本來“瘀、堵”的地方反而會因為壓力變小越堵越重。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再向下分析,就不是僅僅給身體幫“倒忙”這麼簡單了。它打亂了身體很多原本正常的程序,本來身體出現了一個毛病,現在幫來幫去卻幫出一大堆毛病。
(三),如何避免突發事件?
我們已經講過,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突發事件”的發生。如果說“病理血壓”是突發事件的“定時炸彈”,那麼“行為血壓”就是造成突發事件的導火索。只要不點燃“導火索”,炸彈就不會爆炸。那麼如何避免災難的發生,研究“導火索”至關重要。生死繫於“一念之差”,關鍵是我們要對這些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及採取積極得力的防範措施,生命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魔鬼時間:魔鬼時間有兩個時間段。一是早晨6點—9點,也就是起床前後。為什麼這個時間容易發生危險呢?因為這個時間血壓是全天最高峰,而造成血壓高峰的原因有三個“不通暢”:
1,睡覺時腦枕部長時間壓於枕頭造成該部血液循環不通暢,最好改用帶孔枕頭或麻將枕頭。參考“長壽枕頭”。
2,頸椎因改變姿勢造成動脈或靜脈循環不通暢,最好把枕頭的高低調整合理。
3,晚上睡覺整個背部壓在床上造成背部微循環不通暢,最好側身睡或變換姿勢睡。
另一個魔鬼時間是晚上睡覺中,特別是子夜前後,為什麼這個時間容易發生危險呢?因為這個時間血壓是全天最低峰,再加上三個“不通暢”,就很容易造成“血栓”。
特別是心臟部位發生“血栓”的話,人就睡過去了,最好晚上不吃降壓藥。特別不能喝“大酒”,酒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如果晚上喝大酒喝到到半夜,“酒勁”老是下不去,血壓就老是上不來,很可能就“醉死夢鄉”。
魔鬼季節:魔鬼季節也有兩個時間段。一是秋末冬初(加衣服的季節),一個是冬末春初(減衣服季節)。這兩個時間段都是冷熱交替季節,人們換衣服不及時,容易受風寒的侵襲。高血壓主要是怕寒冷,哪裡怕寒冷呢?
頭、頸椎和腳,腳冷導致下肢循環不好,引起血壓升高,一定要讓腳感到熱乎。特別是頭和頸椎怕寒冷,因為它們的外部毛細血管裡的瘀血本來就很粘稠(像果凍一樣),流速本來就已經緩慢了,再加上強烈的寒冷,特別是長時間在室外,血液流動就更加緩慢,極易誘發“血栓”。冬天裡室外的水管都要用防凍的東西包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外出一定要戴帽子和圍巾,只要保護好脖子和頭,就會避免危險的發生。
魔鬼行動:主要是生活習慣,前文已經說過,誘發高血壓突發事件的因素有: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強冷刺激、過度疲勞和暴飲暴食。另外需要補充的還有幾個方面:
(1)降壓藥選擇:一定要看說明書,瞭解降壓藥的原理,最好有自己值得信賴的專家指導用藥。絶不能看別人吃什麼藥自己就跟着吃,特別是不能自己到藥店隨便買藥。就像前面分析的,如果心率正常的人,吃了降低心率的降壓藥,造成心率過緩,就更容易“血栓”及“心梗”。
(2)降壓藥的數量:降壓藥的作用就是降壓,高的時候吃,不高的時候可以不吃。關鍵是掌握自己的血壓變化特點,什麼時候高?什麼時候低?很多患者家裡連幾十元錢的血壓計都不備,夏天不知道減量,冬天不知道增量。好像吃藥是為醫生吃的,天天完成任務就萬事大吉了,能不出意外嗎?
(3)服藥時間:一般降壓藥起效要一個半小時左右,所以要掌握自己的血壓高峰以前吃。等感覺難受,量血壓高了再吃已經晚了。再一個前面已經說了,最好晚上不吃降壓藥。
(4)喝大酒:前文也說了,如果晚上喝大量的白酒,血壓會“低上加低”。特別要強調的是,把瀉出來的粘稠“瘀血”放在白酒裡浸泡會形成“皮筋”一樣的膠質,這或許就是全世界都在尋找的“血栓因子”。
(5)輸液:中國人好“打吊瓶”,一有點毛病就喜歡輸液。如果長時間輸液再加上排尿不方便、不及時,液體大量進入血管,血壓就會升高,很容易突發“腦溢血”。
(6)喝冷飲、冷啤、吹空調:喝冷飲、冷啤進入胃裡,會造成周圍毛細血管拴塞。經常開空調,會造成末梢循環緩慢,瘀堵越來越重,身體內裡也會因為循環緩慢造成“血栓”。
六,高血壓的康復有很多辦法
首先對兩個定論進行探討:一是“高血壓不癒論”,二是“終生服藥論”。這兩個定論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目前沒找到真正的發病原因。但是沒找到不能說永遠找不到,現在的“藥物療法”只能抗壓。
現代醫學不僅把高血壓、糖尿病定為“終生不癒”,對付像失眠、頭疼、氣管炎、鼻炎、頸腰椎等等很多“慢性功能性病”都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病人和醫生各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一是病人為什麼得病?
是因為在“生活習慣”上違規太多,這是病人的錯。二是醫生在治病時不重視和利用人體的“自癒功能”,企圖用醫療戰勝或代替人體自癒,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這又是醫生的錯。錯上加錯,終生不癒論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對付高血壓,藥物降壓並不是唯一的辦法,採用其它療法康復的大有人在。不要因為一葉障目而擋住我們的視野,只是沒人專門收集、總結、推廣。
早期高血壓,堅持游泳和放風箏或者走步就能康復,大家信不信,不信就試試。當然時間要長,只要有效果就繼續,要長期堅持。如果再不信高血壓能康復,那麼再告訴大家一個“回歸療法”: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吃不飽、穿不暖、出苦力、流大汗,看看還有幾個高血壓不能康復?其實說白了,高血壓就是“富貴病”、“生活習慣病”。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天下無“高”。但現在的生活充滿誘惑,沒幾個人願意再回到從前。
那麼大家就嘗試我介紹的“自診自療”,高血壓是人體的“自救行為”,我們應該做什麼呢?幫助或者輔助身體淨化血液、清理淤堵、解決“阻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療。我介紹的辦法說簡單很簡單,說複雜又很複雜。說簡單就是道理簡單:高血壓的發病機理就是“瘀堵”,調理的目的就是“疏通”,調理的辦法就是“活血化瘀”。
說複雜就是做法複雜:因為“瘀堵”也可能在胳膊,也可能在腿,也可能在頸椎,也可能在胸椎,也可能在腰椎,也可能在骶椎,也可能在一條經絡或幾條經絡,也可能在某個器官或多個器官,這就是“辯證”的重要性。關鍵是要根據各種不同症狀細心地查找堵點,每個人也可能有一個堵點,也可能有多個堵點。
對這些堵點怎麼理療呢?就是應用“自然療法”。自然療法幾十種,都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幾千年與大自然作鬥爭,與病魔作鬥爭而積累總結出的瑰寶。以效果好而快,又被人們願意接受的,就是常用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溫灸、清瘀等幾項。
對脊椎變形的,我們可以按摩加溫灸進行複位。對肌肉僵硬粘連的,我們可以刮痧加拔罐使其鬆弛、剝離。對增生腫脹的,我們可以穴位貼灸和經絡包灸,也可以清瘀。總之,針對各種症狀,可以用一種療法,也可以聯用幾種療法。理療的效果好,速度快是目的,所以要靈活運用。不同病症的具體理療措施,參考“高血壓自診自療”。
因為每個人的病情都不盡相同,我不可能把每個人想要的都介紹得面面俱到,這裡只是簡單說明要點。如果認為我是“授人以魚”那是幼稚的。把它理解為“授人以漁”,那麼大家在自診自療中才不會感到“束手束腳”,應用起來才會“遊刃有餘”。《莊子》裡講一個做車輪做得特別好的老木匠,告訴徒弟說,我可以教你怎麼刨、怎麼削,怎麼彎,但是刨、削、彎到什麼程度,這個感覺,我教不了你。
很多人認為自然療法登不上大雅之堂,不相信高血壓能康復。那麼就用事實說話,按照我的理療辦法,一般高血壓,3—5天就會有明顯的下降,隨降隨減降壓藥,一般15天就能徹底停藥。中度1—2個月,重者(病史及服藥史長),3—5個月徹底停藥,況且身體的其它不適都相應地減輕或消失。
當然,我說的時間需要長,是考慮到承受能力和休養需要,要循序漸進而不能操之過急,一是身體調整需要時間,二是減藥停藥身體有“戒斷反應”。我的座右銘是“治病忌埋患”,不能為了治病把身體搞垮了,一切都應向好的方面發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能治好病的辦法就是好辦法,有時一碗水能救人一命,對於這人來說,水就是最好的藥。自然療法能把高血壓治好,自然療法就是最好的藥,身體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再便宜的藥能治好病就是好藥,再高明的醫術治不好病就不是好醫術。
很多人好問,這樣調理高血壓是根治嗎?你解決的是根本問題,當然是根治。不僅高血壓是根治,連冠心病、頭疼病、心率失常等心腦血管病都相應得到根治。因為高血壓是“罪魁禍首”,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
抓住問題的源頭,系列問題一應而解。能撐多長時間?你只要改變生活習慣,想撐多長時間就能撐多長時間。一輛汽車,在好路上跑出毛病就會少,在孬路上跑出問題就會多。帶著毛病跑,報廢得就快。人也是這樣,汽車還要三級保養,何況人的健康呢?更需要自己精心呵護。所以健康在病人自己,自己對不起自己的身體,反過來身體就要懲罰自己。
大家一路看下來,肯定感到壓抑,我也感到壓抑。但有些話不得不講,換個輕鬆的話題作結束語:毛澤東出身一介窮書生,帶領農民起義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又有飛機又有大砲的八百萬蔣家正規軍。蔣介石可有數不清的戰將,又都是科班出身,為什麼敗給了一幫“泥腿子”?
關鍵是毛澤東思想。他成功了,成了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他把無數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他在各個領域創造了無數個神話。憑得什麼?憑得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什麼?就是“活學活用”。他飽覽群書但從不拘泥於書中所教,都是靈活運用,創造性地發揮。
學書之人分三等:普通人,學知識、學經驗。聰明人,學技巧、學方法。高明人,學思想、學智慧。
作者:中醫夜話
http://tw.myblog.yahoo.com/jw!9O3lE.6TBUbpQYDtIXo-/article?mid=493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